文︰任海杰
最近一周艺术节的演出,用精彩纷呈、目不暇接来形容,实不为过,并有以下特点。
首先,重磅作品空前集中。布鲁克纳是贝多芬以后最重要的德国作曲家之一,进入二十世纪,更越发显示其独特价值和非凡魅力。他的作品篇幅庞大,乐思深奥,上演难度极高 ,尤其是他晚期的第七、第八交响曲,是世界交响曲中公认的“庞然大物”,难得上演。然而,在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的短短一周中,居然上演了三场“布七”,一场“布八”,分别为:10月21/22日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与10月29日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的“布七”、10月24日上海爱乐乐团与澳门乐团联合演出“布八”,这四场演出的地点都在上交 音乐厅。如此盛况在国内乐坛不是绝后,也是空前。两个世界名团在著名指挥家(夏伊与吉尔伯特)执棒下,均奉献了精彩恢弘的“布七”,让观众领略了当今一流的重量级的音乐盛宴。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由中国指挥家吕嘉指挥上海爱乐乐团与澳门乐团联合演出的“布八”,还是此作在上海的首演,意义非凡。“布八”是布鲁克纳交响曲中篇幅最长、演出难度最高的交响曲,此番演出不仅填补了空白,且是中国乐团最高水平的超常发挥,大局气贯长虹、激情澎湃,细节温润委婉、如泣如诉,称得上是一场能载入上海演出史册的伟大作品的成功首演。由此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采用联合组团的方式,集各路精英,再加上一位出色的指挥,是上演高难度世界名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世界乐坛也不乏这样的先例,如上文提到的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
重量级的演出还表现在10月26日,帕沃•雅尔维携手当今女钢琴明星卡蒂雅•布尼亚季什维莉,指挥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在上交音乐厅的音乐会, 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马勒《第五交响曲》,都是浪漫派气势恢宏之作,布尼亚季什维莉的倾情投入、雅尔维的成竹在胸、乐队的步调一致,皆可圈可点。
10月27日,著名小提琴家雷诺•卡普松领衔萨尔茨堡室内乐团在上海音乐厅的音乐会,则是另一番味道,全场音乐会都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第27、59交响曲)和莫扎特(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古意盎然,韵味纯真,赏心悦耳。卡普松连续演奏两首小提琴协奏曲,此种情景在一场音乐会上难得一见,他的琴声典雅细腻,温暖如歌,乐迷们大呼过瘾。
作为新总监的吉尔伯特率领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在上交音乐厅上演了两场音乐会,曲目涵盖了从古典到浪漫的瓦格纳、马勒、勃拉姆斯、贝多芬、布鲁克纳。吉尔伯特近年来分别率不同的乐团到沪演出(纽约爱乐、德累斯顿、易北爱乐),均有出色表现。我个人特别欣赏这位“面有异相”的指挥,结构清晰,富有现代意识,赋予经典音乐勃勃生机,是一位开拓性的指挥家。
艺术节的一大宗旨是鼓励新作品,10月23日,被称为“中国新歌剧”的《画皮》在东艺首演,这部由王爰飞编剧、赫维亚作曲、易立明导演、美杰音乐出品的原创歌剧,首次提出了“中国新歌剧”理念,采用民乐队伴奏、京剧演员加盟等中国元素,结合西洋美声唱法,别具一格,别开生面。《画皮》取材于蒲松龄的聊斋故事,人物简练,剧情集中,通过“借伞”、“还伞”、“玩伞”、“破伞”四折戏,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充满张力,是一部精心打造的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原创歌剧,如进一步精益求精(如:现场感觉,用民乐队伴奏,独奏效果好于合奏,如何提升民乐合奏的完美度,还大有文章可做),将会在众多的中国原创歌剧中脱颖而出。演出当晚,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为了便于观众了解这部原创新歌剧,主办方为观众免费赠送了制作精美、内容周全的节目册(甚至包括剧本台词),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细节决定成败,至少是锦上添花。
两天后的25日,又一台英国作曲家乔治•本杰明的歌剧《切肤之痛》(半舞台版)在上交音乐厅作中国首演。今年58岁的本杰明已是世界乐坛公认的一流作曲家,他的《切肤之痛》2012年在普罗旺斯-艾克斯音乐节世界首演,至今已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歌剧院上演,多次获奖,这对新作品来说是难得的殊荣,因此,作为中国观众,几乎能与世界同步欣赏到一流的新作,是非常幸运的。《切肤之痛》是一部超越了一般司空见惯的三角恋的故事,蕴含了深层次多元的人性内涵,理念前卫,寓意深刻。音乐上配器之新颖、精致、细腻,堪称典范。除了常规的西洋乐器,作曲家甚至在乐队中配置了维奥尔琴、玻璃琴等在交响乐队中难得一显的乐器,营造了独特奇妙的音响效果,又暗示了剧中故事发生的年代(十三世纪的普罗旺斯)。比如在女主人公倾诉衷肠时维奥尔琴的加入,临近结尾时玻璃琴的妙曼演奏,显示了作曲家精湛的技法和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