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音乐季闭幕盛宴

文︰周光蓁

 

承澳门乐团邀请,上周六躬逢其盛,渡海出席乐季闭幕音乐会,除了一听久违了的澳门乐团之外,亦亲身感受一下这座文物古迹与赌场食肆分庭抗礼的昔日东西文化碰撞的桥头堡。难得一见的是新马路这条主动脉因地下基建工程而变成临时单行路,路面交通颇受影响。无车可乘之余,从议事厅漫步到邻近港澳码头的文化中心,行程间驻足观赏多个景点,包括先父设计、兴建的旧法院大楼,门前高高挂上「中国与葡语国家艺术年展」红布条,给灰色建筑添上新色彩。

音乐会准时八时开始,但在此之前一小时,乐团为乐迷举行讲座,介绍当晚演出的唯一作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而主持讲座的,正是澳门乐团音乐总监吕嘉。经过答问环节后,我有机会与上任刚刚十年的总监作简单访谈,首先是关于澳门乐团排练《贝九》的情况。「我们乐团一直都是以德奥作品作为训练曲目,因此对贝多芬的音乐语言,大家都很熟悉的。我们乐团成员非常国际化,跟香港管弦乐团差不多。我也演过这个作品多次,包括在北京指挥我兼任总监的国家大剧院乐团,此外在欧洲也演出多次。」

文化中心综合剧院台上所展示的音乐实力,可以说是澳门版本的两岸三地组合,即:澳门乐团各成员、原籍上海的指挥以及四位南下的独唱家,还有由七十五人组成的台北爱乐合唱团。但音乐语言就像吕嘉所言,是比较接近德奥风格的。而高居台右侧的比利时籍定音鼓手以刚劲声量勾划出的线条,则又带有意大利歌剧的味道。

澳门乐团逾六十位成员名单中,意大利籍首席Paolo Morena曾出任多个乐队首席,其中不乏歌剧院乐队。香港出生、台湾长大的巴松管首席容正先自少留学意大利学习音乐,她与吕嘉合作早于他们先后加入澳门乐团。据不完全统计,其他成员来自俄罗斯、法国、美国、英国、西班牙、捷克、匈牙利、南韩等国家,人数最多的中国大陆乐师,相当一大部分都是留学英、美、德、奥等地海归派,其中大提琴乐师张太阳更号称为显赫的莱比锡布业大厅乐队首位华人成员,这较他在港乐同样为前莱比锡乐团中提琴成员在乐季结束前夕被勒令开除的命运好得多。

从乐队整体声音来看,吕嘉主政澳门乐团十年,通过针对性地招聘各声部成员,有意识地构建自己想要的声音。例如个别乐师乃吕氏兼任国家大剧院乐团总监的成员以至声部首席,南下加盟澳门乐团。难怪吕嘉指挥若定、气定神闲,著名《欢乐颂》合唱加入时,更是得心应手,展示出指挥歌剧的功架。

乐队从一开始演奏那段十六小节引子,弦乐在铜管笼罩下拉出朦胧微弱的颤音,奏出有若盘古初开的氛围,同时带着一丝丝不祥预兆,接着渐强推进强劲全奏,一吐乌气,过程演得有板有眼。到了乐章中段自由赋格部分则稍为平淡保守,那本是声部之间「斗争」段落,可以更为激烈。吕嘉处理这首作品似乎以平稳为主,各声部鲜有表现出强烈的性格,唯一的例外是定音鼓,所敲定每一个音都颇为突出,喜欢鼓声的听众应该会感到满意。

第二乐章谐谑曲,乐团处理得干净利落,节奏畅顺,各声部糅合得天衣无缝,奏出细腻乐感。其中长号首次亮相的音符,自然得像无缝交接。

历来演出《贝九》一个老大难,是如何安排四位独唱在乐章之间进场,而又不引起掌声以防打断音乐的连续性。这次演出可谓提供了一个相当理想的做法。第三乐章开始前,让乐队调音,过程中独唱者进场,各人就位后,调音完毕,演奏继续。

乐章提示为「很慢如歌的柔板」,吕嘉与乐队的歌唱性更强,几乎唱出犹如马勒的窝心慢板,让人陶醉不已。中段圆号独奏没有跟随贝多芬指示由第四圆号吹奏,而是由表现稳健的首席吴天遐负责,无伤大雅。

第三乐章在悠悠长音结束后不间断地直接进入《欢乐颂》,乐队明显对音乐非常熟悉,尤其是著名主题,反复演奏三次后,极为严谨地推进,为声乐的进入作铺排,男低音关致京亦接的很好,只是声音有点弱,可能独唱站在乐队后与合唱团前之间位置,距离较台前远。女高音宋元明、女中音牛莎莎、男高音石倚洁也显得音量不够。但合唱团却声音饱满,而且全部背谱,以纯德文唱出席勒的诗句,成为亮点。最后乐队以雄浑音色冲刺,震撼全场,为乐季画上辉煌的句号。

《 返回

活动预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