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曲新人唱新声,圆满收官一乐季

文︰代百生

 

三位歌者在乐池旁边搭建的小舞台上表演,美中不足的是都使用了谱架看乐谱演唱。序奏中弦乐与铜管形成躁动不安的极不协和音响,似乎是不祥之兆。歌唱开始时,扮演商人的男中音咬字发音略显生硬,但很快,歌者在乐队音响的带动下演唱渐入佳境。特别印象深刻的有两个段落:一是商人向公爵之子高价推销布匹时,乐队音响衬托商人的三寸不烂之舌,起伏跌宕,将商人的市侩嘴脸刻画得栩栩如生;二是公爵之子与商人妻子互诉爱意时,男高音与女高音柔情蜜意的对唱,听得人恍如隔世,如品爱的甘醇。难怪商人妒火中烧,要决斗以维护男人的尊严。

整部歌剧作品中,乐队部分尤其精彩,半音化的和声语汇和丰富的乐队配器,以音响的不谐和与刺激性以及音色的各种变化组合,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戏剧张力。澳门乐团的演奏精彩到位,对歌者的表演与剧情的推动起到了非常恰当的作用。全曲的音乐风格具有很多“晚期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这正是作曲家生存的年代以及作品创作时期(一九一七年)的整体特征,同时期音乐大师云集,例如马勒、理查德斯特劳斯以及创立十二音体系的勋伯格等。或许大师的光芒掩盖了哲林斯基的才华,这位作曲家多年以来未被重视,一些杰作也难于上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马勒音乐的关注,哲林斯基也开始受到国际乐坛的瞩目。人们重新认识他在音乐历史中的地位,认为他的一些作品体现了作曲家将个人风格融入到二十世纪音乐风格变化之中的努力,“他从不过度表现自己独有的音乐语汇,也不随众追逐现代主义,可他的音乐却如此令人着迷”。这无疑对艺术的多样性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或许这正是吕嘉先生刻意挑选这部对澳门乃至亚洲观众而言尚“新”的作品演出的原因。

走出剧院,音乐还在脑海中回荡,也激起若干思考。演出如此精彩,但现场的上座率并不太理想。据我所知,澳门乐团去年七月已经公布二○一六/一七乐季的演出安排,该场演出作为乐季闭幕无疑是重头戏,演出前一个月新闻媒体也全方位报道,演前宣传不可谓不力;澳门应该不缺古典音乐的观众,这从每年澳门国际音乐节、澳门艺术节以及其他一些大师级别的演出常常出现一票难求可以得知。此次演出的现场上座率不高,或许是该场演出大胆选择了大众不熟悉的“新作品”与歌唱“新人”,缺少吸引力所致?但正如吕嘉先生在演前导赏中所言,作为政府公立专业乐团,我们不能只演市场熟悉的名作,也要适当推介新作品推出新人,这彰显了一个音乐家以及一个优秀的艺术团体对音乐艺术的虔诚,以及努力以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繁荣社会文化生活的社会责任担当。是的,澳门乐团近年来的演出水平愈来愈高,完全可仅以名曲、大师吸粉与提高票房。但设想如果音乐舞台常年是那些经典作品以及老面孔的大师,音乐艺术如何能推陈出新?作为观众的消费者,如果常年只能欣赏那些熟悉的作品与音乐家的演出,是否会觉得厌倦?就像我们日用的饮食,再美味的菜品,反复吃多了也会逐渐失去吸引力,人们需要也乐于不断尝新来刺激味蕾与改善生活质量。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其实也同理。因此,作为观众的文化艺术消费者,是否也要适当拓展兴趣范围,勇于接受新作新人呢?倘如此,个人的艺术欣赏品味必将得到提升,社会的艺术生活必将更为繁荣多元。

无论对澳门乐团精心设计本场演出作为二○一六/一七乐季的闭幕重头推出新作新人,还是对现场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我都愿意为之大大点赞,是谓“新曲新人唱新声,圆满收官一乐季”。

《 返回

活动预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