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钢琴 – 阿芙迪娃与澳门乐团》-第一的第一

当阿芙迪娃成为2010年国际萧邦钢琴大赛的冠军时,她立刻成为乐坛焦点,不单是因为她是继传奇女钢琴家Martha Argerich之后,第二位女性摘冠,而且她当时的演绎也引起很大的争议,情况让人联想起当年Pogorelich未能胜出时所引起的争论。不过这些已成往事,阿芙迪娃现在是活跃于国际乐坛的钢琴家。她曾于2014年在香港艺术节中演出,今年便成为澳门乐团新乐季开季演出的独奏。

这次音乐会演出曲目是孟德尔逊的《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萧邦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及舒曼的《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 。不难看出三首乐曲出自同年代的浪漫时期作曲家,舒曼的《第一交响曲》的首演更是由孟德尔逊指挥。有趣的是选曲均是「第一」(音乐会名称也是「第一钢琴」),明显是要配合乐季第一场音乐会,并象征阿芙迪娃这位冠军首次造访澳门。

孟德尔逊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的长度不足二十分钟,以协奏曲来说算作短品,主要是因为作曲家取消了双呈现部(double exposition),三个乐章亦不作间断。在音乐总监吕嘉的棒下,乐团的表现顺畅,第一乐章的阴沉感浓烈。几名声部长非常落力,乐团首席Paolo Morena曾整个人弹起来,大提琴首席在第二乐章中,左手努力地做颤音,动作较身后的乐师明显较大,也许他是希望借此带领整个乐部。虽然乐团表现卖力,但造句方面仍有可提升的空间。

吕嘉在这次演出选择了略快的速度,将乐曲打从一开始便建立的张力维持着。可惜偶尔会听到阿芙迪娃弹了一、两个错音。乐曲到了第二乐章才慢下来,让观众有喘息的机会,也令观众能欣赏到阿芙迪娃细腻的琴技。她在这乐章展示出温柔的琴触和出色的力度控制。第三乐章是活泼的音乐,笔者前面的观众不其然轻摇身体,相信这已反映到乐团的演绎的感染力。而阿芙迪娃会在一些乐句的结尾故意拖慢少许,让音乐更添玩味,而乐团的演奏也是精神抖擞的。稍为可惜的是到了最终的几个和弦,独奏和乐团不太整齐。

接下来的萧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乐曲虽名为第一,但实情是第二:萧邦是先创作了《第二钢琴协奏曲》,只不过是《第一钢琴协奏曲》先出版,才冠以第一的名份。音乐甫一开始便是相当严肃,弦乐用上全弓来带出效果,跟刚才的活泼成强烈对比。阿芙迪娃的演绎刚阳味较强,主要是因为她用上较硬的琴触,在演奏重覆的乐句会转柔一些,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这点乐团可参照一下。

第二乐章可说是让独奏者独挑大梁的乐章,乐团大部分时间都是作陪衬。阿芙迪娃的演奏方法多变,弹奏细碎的乐句时非常轻柔,甚至可以说是「虚」声。以渐慢渐柔的手法上高音时,会叫人不禁屏息静气。不过作为和声支援的圆号长音,如果份量能减少一点,相信效果会更佳。第三乐章以舞曲节奏为特色,因此音乐本身不乏跳动感(钢琴独奏一开始就是一个八度的跳跃)。阿芙迪娃的演绎不如孟德尔逊的钢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般跳脱,这是因为她的跳音不如之前的按下后立刻弹起,而是按久一些,因此跳跃感会下降一些。此外吕嘉和阿芙迪娃表现了不俗的默契,在数次的速度转变,不需互望便能心领神会。

最后阿芙迪娃弹了一首萧邦的圆舞曲作为加奏,她的演绎非常随性,无论是速度、力度,甚至是手腕弹起的高度,都是自由奔放,玩味十足,也许这就是为何她会惹起争议的原因。

下半场的《第一交响曲》,乐团在吕嘉先打了几下空拍后才进入,不过乐团好像专注力下降了些,奏得不太整齐,幸好很快便修正过来。铜管部演奏得雄纠纠的,但有时会力度过猛。事实上,乐部之间的声量平衡的问题偶有发生,例如在第二乐章中,木管的旋律不时被弦乐盖过,吕嘉也曾用左手示意轻声点,但效果不彰。撇除这些瑕疵,乐团的演绎方向清晰,造句不俗,对此曲的演奏拿捏得宜。到了第三乐章,吕嘉有时甚至只是在打拍子,让乐团「自动波」演奏,到出现音乐转变(如去到trio时)才给予提示,可见他信任一众乐师。整场音乐会在乐团火力全开下,威武地完场。

场次:2016年9月3日 8pm 澳门文化中心综合剧院

《 返回

活动预告

分享